我是澳门居民,我的祖籍是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钞岱村,我们有一支族亲,早年移居台湾,因某年代我们的族谱被毁,因此族亲什麼名字和什麼年代移居去台湾的资料全没有,这对要查寻他们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有资料就会好查些。我在网上看到你的族谱资料,想希望通过你帮助查一查,虽然我们没有资料,但有一点就是我们是石龟许氏瑶林衍派的,如果是从福建晋江金井钞岱村移居去台湾,现在还找不到祖的就是我们要找的族亲,不知你们是否能帮助查一查,谢谢!
我是澳门居民,我的祖籍是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钞岱村,我们有一支族亲,早年移居台湾,因某年代我们的族谱被毁,因此族亲什麼名字和什麼年代移居去台湾的资料全没有,这对要查寻他们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有资料就会好查些。我在网上看到你的族谱资料,想希望通过你帮助查一查,虽然我们没有资料,但有一点就是我们是石龟许氏瑶林衍派的,如果是从福建晋江金井钞岱村移居去台湾,现在还找不到祖的就是我们要找的族亲,不知你们是否能帮助查一查,谢谢!
刚才我又翻看了我支张氏族门于2014年8月增修的《华坪张氏家族(支)族谱》,对上午向你提供的祖辈先后两次迁徒时间作如下改正:1,始祖(十二世祖)随”湖广填四川”人流由广东梅洲市五华县迁重庆荣昌县(区)时间族谱中确定为清代乾隆初年1740年左右);2,始迁祖(十五世祖“登”字辈的)有发公)由荣昌迁云南途经永善县至华坪定居时间应是清代道光年间。
官林孙氏族谱 孙氏 孙绍云(纂修
堂号: 富春堂
始迁祖: 先祖-孙虞瑞,始迁祖-孙兴祖-明
地区: 江苏无锡市宜兴市
年代: 1919年
数量: 一册
字派: 待更新
外纪始祖穉生,字荀鹤,汉代人。内纪始祖应亮,宋代人。本支始祖兴祖,字世安,行二,以武功佐明朱元璋开国,赐第宜兴,筑宅孟泾之东,浒渎之南,因名其里曰孙庄。裔孙瑞自孙庄迁管林,是为始迁祖。存卷载序、人物传等。存卷二十五。书名据书衣题。
上海图书馆有这个,不过只有残卷一册
字派/字辈:生相应君(有)希(文)维(达)尊(于)贤(敬)育才以彰俊哲文明伊周孔圣恩志广大国定耀中华仁义礼智信忠孝德传家
内容来源:『云家谱』原文链接:https://www.yunjiapu.com/goods/detail/923477.html
----------
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拥有完整家谱的家族越来越少。而在崇明庙镇爱民村有一位施兆章老人,退休后就潜心研究本族家谱,经过近10年的收集整理,现在老施家的家谱已经编写到了施姓第89代后人。
在施兆章老人家,贴满墙壁的施氏家谱最为引人注目。从得姓始祖——春秋鲁国惠公之子施父,到迁崇始祖施天瑞,再到如今第89代施姓后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脉络。
施兆章告诉记者,姓“施”者在全国不多,在崇明却很多,是继黄、陈后的崇明第三大姓,约有5万人。崇明不少施姓后人都曾自编《施氏家谱》,但因种种原因,或失佚或不完整。10年前,老施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就着手开始了编撰家谱的工作。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县志和他人编撰的《施氏家谱》,再去民间逐一走访施姓老人,从他们口中得到第一手资料。
现在他的这份《施氏家谱》已经被权威网站转载供更多人研究和参考,而老施家的家谱也一度成为村里的一件大事,被大家津津乐道。
70出头的施老伯说,虽然自己的家谱还称不上尽善尽美,但至少是一种文化传承。他希望将这份家谱作为礼物,送给后人,也希望后人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t
好像没有这方面资料呢...这个这么新的谱,到当地应该好找吧?这么新的谱。建议到当地看看
袁氏-湖南省长沙市湘乡县字辈:春一阳生 龙跃九天 振声万里 彩德盛宣北祖之南方 光荣嗣代昌 传家荣孝义 邦国重贤良
内容来源:『云家谱』原文链接:https://www.yunjiapu.com/goods/detail/796562.html
袁氏-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字辈:春一阳生龙跃九天振声万里彩德盛宣北祖之南方光荣嗣代昌传家崇孝义邦国重贤良
内容来源:『云家谱』原文链接:https://www.yunjiapu.com/goods/detail/796562.html
后面应该是又续的字辈吧!后面应该是崇孝义…
刚刚查到:李厚发先生在《溧水古今》第十五辑称:插竹亭俞姓,祖居河北省河间县. 据谱载,中山俞氏宗谱在宋代景炎三年(1278)首修。(引文来源:《溧水家谱见闻录》之《插竹亭·俞氏宗谱》原著作者:吴大林https://www.ls114.cn/thread-490142-1-1.html
搜索"鹅颈" 找到约 131 条结果,耗时:0.84736秒
内容来源:『云家谱』原文链接:https://www.yunjiapu.com/search.html?q=%E9%B9%85%E9%A2%88
江西泰和鹅颈塘:湖南姓氏的集散之地
文/ 刘继德
自研究湖南刘氏源流以来,经常有各地宗亲来寻根,说他们的族谱上记载,他们的祖先是从江西泰和县鹅颈塘迁来的,要我帮助他们去寻找祖源。
那么,我们现在还能找到鹅颈塘这个地名吗?它真的是我们刘氏的祖源之地吗?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将一已之见综述如下,以供各位参考。
1、据资料显示,鹅颈塘这个地名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于唐宋之期就有了,是个老地名,至少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但是,现在你去江西泰和县各乡镇,却找不到这个地名了。或许是时代的变迁之故。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多小地名都重新命名,又缺乏相关的文字记载,故不易查询。
2、不仅许多刘姓族谱上记载,他们的祖先是来自泰和县鹅颈塘,而且湖南其他各姓的族谱中,也有许多记载,包括李、刘、龙、唐、萧、谢、王、张、孙、贺、傅、郑、罗、廖、雷、周、胡、何、邓、彭、文、贾、封、兰、欧阳等20多个姓氏,也都是迁自鹅颈塘。迁四川、重庆、贵州的一些刘氏宗亲也来信说,他们的族谱上记载,祖先也是从鹅颈塘迁来的。
3、关于鹅颈塘,又名“鹅掌大丘”、“鹅颈大丘”、“ 鹅头大坵”、“鹅颈大丘圳”、“鹅江大丘”、“十八都鹅颈大坵圳上”、“鹅公大丘”、“ 鹅颈丘五十二都”、“鹅颈邱”、“ 鹅颈头”、“鹅颈”等,在不同的族谱中,有诸多不同的称法,大同小异,但应该是同一个地名。
那么,这“鹅颈塘”为什么能容纳那么姓氏,那么多的先祖?它究竟在什么地方,有多大的范围,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同小异的叫法呢?
其实,江西泰和县鹅颈塘,是一个象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鄱阳瓦屑坝、湖北麻城孝感乡等移民圣地一样的地方,是明代政府组织的移民集中营地。“江西填湖广”,大多自这里集中后分发湖南各地。
不断地集中到鹅颈塘的人,来自江西乃至周边省份各地,姓氏混杂,人数庞大,持续移民时间又长,当时没有全国统一的普通话,因此各族谱上关于“鹅颈塘”的记载,在名称上有相当的出入。这应该是口音与记忆上的误差所致。但是,这“鹅颈塘”在移民先祖的眼里,大致地形是一块丘陵,像一只天鹅,有一个弯弯的细长的像天鹅脖子一样的山冲或者交通要道。有山,有水,有路,可能还有塘。并且离吉安府及泰和县城不远。
泰和县自宋淳熙年间起设坊、乡、里、巷,全 县划分为若干个乡,乡分为里;泰和城内则为坊,坊下为巷。此后历宋元两朝二百余年沿袭未改。明初坊改为厢,乡分为都,都再分图(图又称里)。全县共划分为6个乡,从东至西依次为:仁善乡、仙槎乡、云亭乡、千秋乡、信实乡和高行乡。6个乡再分为70个都,按数字顺序命名,县城位于四十五都,城内分为东西两厢。此后历明清两朝,除有少量图的增减外,沿袭未变。
仙槎乡辖九至十八都,一条名叫仙槎河的小河流经小龙、中龙、灌溪、樟塘三镇一乡13个村,在樟塘乡境内与仁善河、宁溪河相汇后,在江北村注入赣江。据“鹅颈塘”的另一名称“十八都鹅颈大坵圳上”推测,这“鹅颈塘”大约在今天的泰和县的小龙镇一带、仙槎河上游流域。
论元明时期的泰和圳上
第一种说法:经多方考证和比对,元、明时由赣入湘几大姓谱载始迁地“鹅颈大垢”,均应系现与吉水县相邻的永丰县龙冈乡龙冈村的小山村一“鹅颈”自然村(即红军第--次反“围剿”龙冈战役的主战场)。据热心寻根人士实地走访,现在的“鹅颈”小村只有陈、李两姓10多户人家。据该村老人追忆,古时的鹅颈村有很多其他姓氏族居,元末明初均因战乱陆续外迁,多入湘、鄂、川等地。
据1985年版《永丰县地名志》记载:“鹅颈,在龙冈圩西偏北3公里山坡上。16 户、71人。立村在鹅形小丘坳部,故名。”经考证,元末明初,“鹅颈"村隶属于“永丰四十都”。而,历史上吉水、永丰系-一个县,前后多次析出、合并或易名,故增加了考证、寻根难度。
第二种说法:湖北与湖南的许多家谱,在确认江西入鄂、湘始祖时,均将江西省吉州府太和圳与鹅颈大丘圳列为从江西迁鄂、湘二地的祖望之地。
据考,吉州府系现江西省赫赫有名的井冈山旁吉安市。而太和圳则是现在的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樟塘乡,曾称万合乡。至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其实也就是现在的泰和县中龙乡。- - 条名叫仙槎河的小河流经小龙、中龙、灌溪、樟塘三镇一乡13 个行政村、在樟塘乡境内与仁善河、宁溪河相汇后在江北村注入赣江,而所以所谓“太和圳上”和“土八都鹅颈大丘圳上”实为相距不到30公里远的二个自然村镇,均属泰和县内。所以即使是说江西省吉州太和圳与鹅颈大丘圳就是一个地方,也错不出几十里。
从鹅颈大丘搬出的家族江西吉水黄氏
德阳,丰城五世,谱名保兴,均长子。原籍丰城芫江,后徙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鹅劲大丘圳脚,成为吉水黄氏的一派始祖。娶妻范氏,封贤德夫人,生四子:映壁、咏壁、辕壁、棣壁。
湖南绍邑黄氏
始迁祖茂通公,洛公次子,字澄淮,原籍江西吉安太和县鹅颈大丘圳上永镇,镇上黄家出磁器处,上有李萧之祖,下有李劉两村,明建文时任兵部御史之职,后因次子伦授宝庆教谕解组同迁湖南宝郡诸地。生子九:长曰任,次曰伦,三日保,四日明体,五日均伯,六日明用,七日明月,八日均爵,九日俊。
湖南长沙经铿黄氏
谱尊国璋公,字大圭,号髦士为始祖,明洪武年间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垢迁长沙郡城对江渫湾市。三世衍为三支,长以敬迁宁夏;幼以忠居浏阳;次以诚仍居渫湾市,八世又衍为梅、植、模、格、梗五支。梅房十九世孙即民国元勋黄兴。模房九世孙洽中,为经铿支祖。
湖南怀化谢氏
始祖玉春公,字子礼,元末明初因避兵乱自江西泰和县圳上鹅颈大近迁湘,开基于湘西。族人分布于怀化、辰溪、沅陵、溆浦、武冈等地。至1948年, 已传27代,共1000余人。宗祠在怀化铜鼎乡。
湖南辰溪谢氏
始迁祖玉春公,自江西泰和圳上鹅颈大丘徙居辰州府辰溪县白竹坪方庄脑。其后裔一支徙居铜鼎南方坊、赤岩湾等地。
湖南嘉禾白碧廖氏
始迁祖崇隽公,字清卓,宋末自江西泰和县鹅颈址迁新田清水洞。其后裔尚恺迁居白碧。至1931年,共566人,分布于金鸡岭、排楼脚及广西等地。
湖南洪江安江中胜村廖氏
始祖伯九公,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北门外鹅颈大近。元至正年间,随兄伯六外出做官,伯六任职贵州都匀,伯九任职于湖南辰州,后裔始居辰阳王岔尾,后迁洪江石二里桐湾。传至明科,由桐湾徙居黄桑坪,复迁安江中胜村,今硖洲乡红村,近靠安江镇。伯九后裔分布硖洲、龙田、岔头、茅渡,至今已传25代。
新化廖氏
始祖璋孙公,祖籍江西泰和圳上九亩大丘,迁徙源流等皆存疑,- -日宋季自安化徙新化大阳三都黄杨山官庄桥。族谱-修于清康熙39年(1700),1996 年六修。班次:可绍先人志,宜贻百代光,家声垣振作,德泽自延长。
湖南黔阳廖氏
伯九,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北门外的鹅颈大址。元朝至正年间,伯九随兄伯六外出做官,伯六任职于贵州都匀,伯九任职于湖南辰州,后来便各自在任职的地方留居下来,至今已有700多年。伯九因功诏封镇南将军,后裔始居辰阳王岔尾,后迁本邑石二里桐湾。传至明科由桐湾徙居黄桑坪,复迁安江中胜村。中胜村,过去又叫廖家院子,即今硖洲乡红村,近靠安江镇,负山带水,有平野绿畴,良田沃土,旧多柑柚,物产丰饶。沅水临河浅岸,水洁沙澄,游鱼细石,历历可辨,光影闪烁。伯九后裔,子孙繁衍,分布硖州、龙田、岔头、茅渡、大崇、雪峰、群峰、铁山、洗马、塘湾、湾溪、沙湾、太平、熟坪、龙船塘、土溪、深渡、双溪、黔城、岩垅、红岩、沅河镇、安江镇、江市镇等城镇乡村,衍传至今已25代。
四川达县安仁乡夏家庙夏氏
先祖夏伯卿居许州,进士出身,官太常寺少卿、中宪大夫、文华阁侍制。宋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宋高宗南逃居浙江杭州、绍兴。时年83岁的夏伯卿泣别年逾九旬的兄长伯孙,携子侄随高宗南渡居绍兴。其孙夏受中以防御节度使致仕,居江西永丰,复迁绍兴。受中孙夏从化官宋翰林院日讲官,起居住侍读学士致仕,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大丘圳上。从化四世孙夏同轨徙居南昌府新建县卤田,后迁丰城县六十三都正信乡嵬湖里新安保。同轨子子高于元至顺间迁长沙宝庆府邵阳县隆回四都穹树下居住十二代。十三世夏良灏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徙居四川东道直隶达州明月乡四保十二甲(今达县安仁乡三村一组)大落漕曹家山建家创业。迄今三百年,繁衍生息十四代,现有人口2000多人。主要分布在达县的安仁、新胜、葫芦、大滩、麻柳等乡镇。其排行字辈40字:才远思维景、时兴廷再良、永成千万世、朝代守荣华、秉忠存厚道、章礼悦书馨、明德开基后、庆衍裔嗣光。40字辈中的前九代居湖南邵阳。
四川蓬溪县鸣凤镇铧匠沟夏氏
先祖夏孝章,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颈大丘圳上,明洪武元年(1368 年)同冕章、子章三弟兄游三湘,喜其山光水色,家于湖南长沙府安化县十二都团田,子章居安化探溪,冕章居溆浦。孝章裔孙夏天晓同天陛、天彩三弟兄于康熙年间入川,落业于潼川府蓬溪县南路(今鸣凤镇)铧匠沟红花湾。至今已传十多世。班派字辈80字:孝土文人启、兴有仁为贤、祖德稽山继、世代洪泽绵、国太元子本、朝廷时大天、茂芳升显应、富贵其爵禄。谦豫恒丰泰、亨贞益壮观、尊亲伦纪著、守范典常宣、运正荣华永、科甲开第联、经犹成盛治、奠定乐平安。
洪江唐氏
鼻祖廷京公,明永乐间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鹅颈大丘,迁居湖南沅州府芷江县湖莲湖。传至国英公,生三子:俊、杰、位,复迁黔阳长碛枫木坪,今属洪江市。杰公迁峰坡,位公迁翁野。
湖南长沙河西枫梓塘刘氏
明洪武元年(1368), 宗盟公与晓公、昭公由江西泰和县鹅颈大丘水圳头镇上迁湖广。昭公落业浏阳;晓公落业宝庆城埠;宗盟公,字顺承,号虔然,落业长沙河西枫梓塘,至五世衍为昌玉、昌吉、昌映三大房。族谱创修于清咸丰2年(1852),光绪22年(1896)续修,1946年三修。派语:圣贤立文章,宗维泰祖昌,允人承必若,世国正增光,士彦传经学,雄图振汉邦,克家明俊德,忠孝树纲常。
邵阳彭城刘氏
始迁祖观珩公,明洪武间由江西泰和县鹅颈大丘迁居湖南宝庆府邵邑东乡西洋江冲头村(今属邵东),其子殊绚公生奇钊、奇清,派分两大房。族谱创修于清嘉庆20年(1815), 光绪15年(1889) 二修,1921年三修。三修时认为“冲头村”称呼不雅, 改称“莲城”,1994年钊裔十世明升公房四修时改“莲城”为“彭城”,以端源头。班次:得观珠奇汉,应鉴邦广明,仕才兴显秀,孟季永朝东,元和昭盛世,敦厚启贤良,大业光华远,芳修万代传,达道行先后,长宗秩叙谟,继开书日月,参赞易乾坤。
湖南城步渡溪、新枧水杨氏
该族族谱以受姓始祖杼公为- -世,四十八世隋煬帝广,四十九世元德太子昭,昭第三子侑,封代王,李唐后徙居淮南。五十三世盛公由淮南徙居江西吉安泰和县桐木冲鹅颈大丘。五十九世居忠,生再思、再韬、再兴。再思生于唐懿宗咸通元年( 860),五代梁时授辰州刺史,后周显德元年(955) 卒于靖州飞山,葬城步上棺村,生十子,第三子正修居城步赤水。1922年正修公裔下合修通谱。班次:再正通光昌,盛进焕文章,祖宗明德远,初云世绪长,作述承先泽,万代永流芳。
湖南湘乡长田邓氏
始祖仲华公崛起新野,受郡南阳,佐光武中兴,封高密侯。至大璨,字开疆,号乐只,元至正3年(1343)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坂圳上徙湖南长沙府湘阴县,继徙湘乡白洲,三徙湘乡长田,建望光楼而居。三世分宗铭、宗达二房,达房清道光25年(1845)创修家谱,同治3年(1864) 铭、达两房创修合谱,光绪27年(1901)两房续修。
班序:大源宗祖贵,应梦正登吉(守希),周泰(民安)定世久,万代永昌期,先德光汉治,英才佐良时,积厚贻谋远,文武绍前徽。
续班序:秀里科名显,诗书燕翼长,继承延令绪,杞梓重邦家。
湖南武冈邓氏
学朝公长子天俊,天俊长子原智生三子,第三子宗太子二:世吉、世安,明正统间兄弟俩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梅子坡鹅颈大近迁居湖南武冈县。世吉,字祖燦,后裔世居宝白团之篡彼头、木蔸塘、义江、横板桥、崇山、石子塘、千秋塘等地。宗祠在宝白团落马井。至1930年,男女丁口300余人。
班序:世海仲再法,汝景宜宗本,思志崇甫式,代荣继开列。世安,字祖煌,后裔居洪庙、王家冲、满堂、紫溪、新田踏水桥、南乡周民团波鸟山、黄桥铺、邵阳桃花坪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宗祠一在洪庙冲,一在紫溪,- -在新田。至1930年,男女丁口1600 余人。班序:世从应友徵,本宗承万凤(添),朝志期光元,之学庠贤良。
湖南武冈邓氏
始祖得遇公六世孙天俊生二子:原智、原涛,涛公派下居武冈东路花石桥。原智公之子宗太生世吉、世安,兄弟于明正统间自江西泰和县圳上迁湖南武冈。世安子二:应铭、应祥。应祥生三子:友明、友斌、友谅。友明子必兴,友斌子必受,友谅子必缘、必祯、必祥。友明、友斌二公之裔居新宁北乡迥龙市双滩村,必缘公后裔居邵阳蒜芝窑,必祯公后裔居雷打滩,必祥公后裔居武冈马埠田。至1930年,必祥房男丁800余人,女丁700余人。宗祠一在迥龙市,一在马埠田。
班序:世应友必文(汝),敏(聪)志思庭继,承印文荣(良启)朝,式代永昌明。
湖南武冈延岗冲邓氏
始迁祖子贤公,明洪武3年(1370)生,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大圻官湖南靖州学正,卜居武冈东乡双井村延岗冲,生二子:必魁、必才,后裔居桐木塘、漠溪冲、青井、高霞山、水浸坪、鸡公山、樟把塘、延岗冲、马蹄江及全州、益阳等地。子贤公祠在青井村鸟鸦井。至1930年,二房合计男丁2700余人,女丁2700余人。
班序:子必仕仁宗,文思映帝宫,南阳肇基远,东汉发祥隆。
湖南益阳东塘山邓氏
谱称禹公四十二传至德卿,明洪武初由江西泰和县圳上徙居资阳灵宝山,继居东塘山。德卿生秉四,秉四生均才、均祥、均锡,均才生潮英、汉英、沂英、仁英、时英、廷英、元英,沂英迁沅江;均锡生越英、汉英,越英世居资阳。自明万历5年(1577) 至清光绪25年(1899) 凡六修族谱,1937 年七修时合汉、越二房。
益邑旧派:德秉均英,用子惟思,允绍宗承,继嘉千万,光增福泽。
沅邑旧派:德秉均英,文人时遴,尚祖林嗣,之系元亨,本中生正。
益沅新派:先志充成,希彰达道,丕振芳声,多因济美,久以昭明,其祥长发,家世昌荣。
湖南沅江邓家成邓氏
谱以禹公为一世,四十一世至德卿,行祖五,原籍江西泰和县圳上,明洪武初迁益阳火田垸开垦,后定居车塘,越正统间四世沂英复迁沅江福宁都邓家成。生子文质、文泰、文华三房,清乾隆14年(1749)创修草谱,咸丰9年(1859)续修。
湖南零陵、祁阳邓氏
始迁祖日福公,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近,元末兄弟三人徙永州,长孝公欲为徭,今祁阳茨木塘、长溪山皆其裔;次良公欲为民,今祁阳秧田、花山皆其裔;三福公,始为军,官指挥使,落业零陵牛鼻滩、仙人桥,三传宽公、信公迁祁阳大忠桥、旗头町等处,敏公、惠公仍居牛鼻滩。今牛鼻滩后裔约1000 人,祁阳大忠桥后裔约5000人,四川后裔近万人,其中营山后裔约3000人。清光绪32年(1906) 始修族谱,1942 年续修,2004 年三修。
字派:(自十世始)登茂国尚仕开祥云翊家席南阳第官崇东汉候本源垂远荫作述绍箕裘
湖南湘乡石狮江陈氏
迁湘始祖伯万公,行名顶一郎,字金峰,号鹅塘,官都督,江西泰和县早禾渡梅子坡圳上人,后唐同光2年(924)奉旨过湖广编插,由沔阳州历潭州龙城至邵州府上高县(今新化)太阳三都卜居,地名横阳山鹅塘金台山梅子湾。三传至朔,由新化分居湘乡,为迁湘乡始祖,至十八世文质公,字彬卿,号华叔,谱尊为一世祖,生八子:镕、铎、镔、铭、钊、鎰、鈹、钺。虣、钺两房居石狮江。鐃公下传八派祖玉先,字荣生,徙居石狮冲等处,派衍梅、相、权、榜四房,该支五世嘉谟,明嘉靖举人,官宁州知州。清雍正12年(1734) 建宗祠于石狮江,嘉庆12年(1807)建彬卿公祠于湖天塘。钺公房谱始修于道光4年( 1824),光绪4年(1878)续修,1926 年三修。编班: ( 自九世始)树本在德作,义门敦孝友, 星里集贤良,奕世齐增庆,宗功裕远昌。
湖南湘乡湘衡陈氏
始迁祖宣广公,祖居江西泰和县圳上,元至正3年(1343)宦游湖南,卜居荷塘二十四都枣树实竹坪,今属双峰。后裔聚居荷叶、衡阳横江、衡山新桥等地,称湘衡陈氏。
湖南湘乡水荡桥陈氏
始迁祖子训公,行十四郎,明洪武2年(1369)偕弟子诰公因避兵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徙居湖南湘乡县水荡桥,今属双峰。四传兴祖公,生八子:荣、华、富、贵、义、琏、隆、寿,衍为八房。清康熙45年(1706) 始修族谱,嘉庆元年(1796)、 光绪7年(1881)、1944年、1990 年续修。
班名:子再宗兴,安邦定国,礼道福有,才猷德胜,世代荣昌。绍祖家声振,门庭启善良,诗书传后裔,积学树琳琊。
湖南湘潭罗山陈氏
始迁祖仲山公,明永乐初自江西泰和县圳头迁湘潭十四都罗山。1918 年续修族谱,堂号义门。
湖南湘潭少阳湾陈氏
始迁祖元二公,字允茂,号如川,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明洪武2年(1369)迁湘,卜 居湘潭县姜畲乡第十八保少阳湾,族人多分布于长沙、湘潭等处。至1948年, 已传.23代,男女丁口3865人。建宗祠于少阳湾。
湖南湘潭东雾山陈氏
始祖伯万公,原居吉安府泰和县儒衡乡丰城里早禾渡梅子坡圳上金峰庙,于唐同光2年(924)奉赖过湖广编插潭州,时年七旬,率子元和、利和、亨和由沔阳、湘潭、湘乡至新化横阳山而立基鹅塘。至友德公,讳仲兴,号恬庵,一号懋卿,官中书令,值元明兵乱,又由江西庐陵而卜迁于湘潭。至五派而开启光、启伦、启香、启智、启琼、启贤、启霆、启冥、启愚、启昱、启敏、启杰诸房。清初名宦陈鹏年,即启贤之玄孙。鹏年,清康熙进士,武英.殿纂修总裁。其子中宪公,讳树芝,同为武英殿纂修。1932 年五修族谱。行派: (自五世始)启嘉元式年,树本在德,作士维良,福应天锡,忠孝传芳,家声大振,世代有光,先基克绍,长衍其祥。
湖南新化鹅塘陈氏
始祖伯万公,字顶一,号金峰,原籍江西泰和县儒衡乡丰城里圳上早禾渡梅子坡,唐庄宗同光2年(924) 任湖广招讨宣抚防御使,携子元和、亨和、利和及孙子多人由湖北沔阳经潭州湘乡至邵阳高平县太阳三都,驻军横阳寨(今西河镇鹅塘),卜居于此。后元和留居新化,亨和迁沔阳,利和迁湘乡。元和子翔公迁四川阆中,至九世永宗、康宗同归鹅塘,齐宗归泰和。明弘治6年( 1493)新化陈氏始修族谱,万历16年(1588)二修,崇祯15年(1642)三修时,合元和公派下五十七户、亨和公派下一户、利和公派下九户,又知则公派下三户,共七十三户。清康熙3年(1664)四修,雍正元年(1723) 五修,乾隆49年(1784)六修,道光20年(1840)七修,同治12年(1873) 八修,1935 年九修,1996 年十修时,合元和公派下189户,亨和公派下1户,利和公派下13户,合计203户。老派:伯传和翔诩,昭省尧古宗,祖奉文君仲,监六昌先通,英才景文智,广材元学兴,立有虞明之。清乾隆49年(1784)合族派语: (自三十五派始)惟今能显远,历代善名扬,端自开基后,继因衍绪长,量才修正业,素位守彝常,礼乐家声振,诗书世泽光,香台恢祖德,义柱焕宗堂,余庆原星聚,支延万祀昌。
湖南宁远神仙洞、杨塘陈氏
始迁祖永胜公,明时携家眷从江西泰和鹅颈塘避居桂阳泗州寨,再迁宁远县神仙洞、杨塘等处。子孙散居.上龙盘、晓睦塘、桐木漯等乡。发振助吾享裕怀维新。
经常有云贵川及湖南湘西的宗亲向我打听“泰和鹅颈大丘”或“庐陵鹅颈大丘”或类似这样的名字。今日得到李梦星先生发表在《井冈山》报的文章,特此转发,供大家参考。(姚绍弦)
在明初连续数十年的“江西填湖广”浪潮中,吉安一直有个谜团至今无法解开。就是近些年西南各省,尤其是湖南、广西好多人来吉安寻找祖籍,都说原籍叫鹅颈大丘(邱),或鹅掌大邱、鹅形大丘、鹅颈头、鹅颈塘等,但都说不出古代属于哪个乡或都,更说不出村。湖南许多族谱里都有相似的记载,如永州唐氏谱说先祖在明代建文年间“卜居于江西鹅公大丘”,胡氏谱载先祖出自吉水鹅颈大邱,湘乡邓氏谱载其祖来自泰和鹅颈大丘,武冈邓氏谱载其祖来自泰和梅子坡鹅颈大邱,张氏谱载其祖凰公迁泰和,与陈氏合葬鹅掌大丘。还有李氏、刘氏、肖氏等大姓和人数较少的古氏、益阳邹氏以及湖北部分刘氏,都谱载祖先来自鹅颈大丘。虽然字的写法和称谓有所不同,但“鹅颈”这个中心词基本一致。这么多移民是从这里迁出的,是千万移民后裔魂牵梦绕的地方。
可是,这“鹅颈大丘”到底在哪里?属于吉安现在哪个县哪个乡?湖南、湖北等西南各地姓氏为此煞费苦心,可寻遍有记载的古今地名,去疑似地点探访,都没法确定。还有的学者做了专题考察,也说不出个结果,成了他们寻找祖源无法破解的难题。我国古代几次声势浩大的移民潮中,如山西洪洞老槐树、麻城孝感、广东的珠玑巷、湖北人说的瓦屑坝,都是重要的移民集中出发地,也是灵魂深处的故乡。这些地方现在都还有基本明确的地点,可就是吉安往西南大量迁民的“鹅颈大丘”,却至今不知在哪里,的确令人困惑不已。
泰和马市镇南溪村萧氏宗祠本始堂
有的学者认为,“鹅颈大丘”并不是哪个具体的村名,可能是朝廷安排的某个移民集聚地,大家都从这里出发去湖广。这地方估计在赣江边或那条支流旁,一定交通便利,而且较为开阔,能容得下大量移民的短暂居住,地形可能比较狭长,像鹅颈,地面又比较宽,叫大丘。这都是按字面意思推测,也可能这个地方原本就是这地名,后来改变了名称,又没任何记载。因为不太可能有那么多不同姓氏的人全部聚居一个村,而吉安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大村地名和居住点至今基本没多少变化,可“鹅颈大丘”却不见官方和谱牒任何记载。据熟悉当地情况的一位先生介绍,泰和县有两个地方叫鹅颈大邱,一个是禾市镇的禾院村,一个是在灌溪镇,可经考察观察,这是村上的小地名,水路交通也不是很便利,容纳不下这么多移民。听说蜀水下游苏溪镇有个叫鹅颈丘的地方,我陪同寻根的湖南客人兴致勃勃去那里看,却很是失望,那只是村人对一大块山脚农田的称呼罢了。据查,泰和县东南沙村附近有个山岗叫鹅公脑,山下不是很开阔,又在赣江东岸,大量的西岸移民不太可能过江跑到那里去集中;还有早禾渡及其梅子坡、中龙乡等地也有鹅颈大邱的地名,今属万安县枧头镇有个地方也叫鹅颈头,但这些都是个小山头或一片田地的小地名,没留下大量移民的任何印记,也不可能是古时移民们的祖居地。还有人觉得,泰和早禾市一带可能是移民集中点,古代从赣中去往湖南,要么是坐船溯禾河而上经永新县到茶陵、攸县;要么是弃舟上岸走陆路经宁冈往湘南炎陵、桂东方向进发,要经过罗霄山脉的鹅岭。这鹅岭与“鹅颈大丘”也许有关系。可上述都是推测,没哪个地方有可信的证据。
泰和县爵誉祠堂群
后裔们弄不清先祖原籍是哪个村落,只笼统地说“鹅颈大丘”,我分析:一是不少移民离开家乡时还很年轻,到了新的地方必须艰苦劳作才能安生。到了成家立业后,可能会向子女说过起老家在某某地方。过了五六代甚至十几代,分成多个家庭,人丁兴旺了才会修族谱,可原籍故乡在哪里?可能弄不清了。上辈人的口口相传,说得最多的是集中出发的地点,于是就把“鹅颈大丘”当作原籍了。二,是当初移民估计大多数没什么文化,也不会把原籍的地名写下来记在哪个地方,只是告诉子孙故乡是某某府或某某县,至于是属哪个乡或都,自己也不太清楚。到三四代后,可能连是哪个县都没记住,只知道府名和集中出发地。第三,据说当时官府下令,所有移民到湖广新的居住地后,严禁用文字记下故乡的村名,也不准互相传播,违者严惩,只准说移民集中迁移点,为的是稳定民心,怕他们思念故乡跑回去了。这种说法不知是否真的?还没找到史料证据。
泰和县灌溪镇界溪村罗氏宗祠
从姚、刘、谢、王、萧、张、李等各姓族谱中寻找泰和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掌大丘、鹅颈大丘、鹅颈塘、鹅颈等,找出以下村庄:
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掌大丘、、鹅颈塘、鹅颈、圳上、圳上梅子坡、十八都鹅颈大坵圳上、大桥乡永乐村陈家湾、岩后深基沟大石包王家村、千秋乡十八都、大古坟、古家庄、王望村、五甲塘、鲜家村、上坝村、圳上潼江湾、荣坪乡、圳上黄家,早禾乡、普乐乡永盛里均(圳)上、上坝村后改为熊家村……。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南溪乡心田村汤氏宗祠
认真分析、考究一番,鹅颈大丘应该就是泰和县境内的一大块当时集中移民的营地,包括许多村落,查看泰和县地图:查到“鹅颈头、芫丘和桥头、熊家村,在赣江刀子角渡口遥相呼应,大丘应该就在以这块为中心的地方。粗略地探索它的范围,在泰和地图上简略地画一个圈。
上述浅见,有待方家指正。
“鹅颈大丘”到底在哪里?无数的人还在苦苦寻找,盼望有新的发现来。
为什么查不到我们刘氏禄阁堂字辈,我们字辈是,家、道、世、昌、荣、尧、时、毓杰英
问 许氏,我是澳門居民,我的祖籍是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鎮鈔岱村,但有一點就是我們是石龜許氏瑤林衍派的,如果是從福建晋江金井鈔岱村移居去台灣,現在還找不到祖的就是我們要找的族親,不知你們是否能幫助查一查,謝謝!